中華民國十五年每枚當二百文(一組)
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 年),正值國內軍閥混戰(zhàn)、政權更迭頻繁的時期,四川地區(qū)各軍閥為鞏固自身勢力、彌補軍費不足,紛紛設立造幣廠鑄造銅幣,中華民國十五年每枚當二百文銅幣便是這一特殊歷史階段的產物。當時四川地區(qū)貨幣體系混亂,不同軍閥鑄造的銅幣在形制、重量、成色上存在差異,而此枚當二百文銅幣因鑄造工藝相對規(guī)范、流通范圍較廣,成為研究民國中期四川地方金融狀況、軍閥割據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它不僅見證了近代中國社會的動蕩與變革,更反映出當時地方政權對經濟的掌控與干預,每一枚銅幣都承載著厚重的時代記憶,具有極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該銅幣的鑄造時間較短,且受限于當時的鑄造技術與原材料供應,整體鑄造總量有限。歷經近百年的歲月侵蝕,存世量進一步減少:一方面,銅幣材質為銅合金,長期暴露在空氣中易發(fā)生氧化、銹蝕,導致紋路模糊、幣身破損;另一方面,在長期流通過程中,銅幣因頻繁使用出現嚴重磨損,部分甚至斷裂、遺失,加之近代戰(zhàn)亂、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大量銅幣被損毀或熔鑄回收。據《中國銅元目錄》權威統(tǒng)計,目前完整保存、品相完好的中華民國十五年每枚當二百文銅幣存世量不足 2 萬枚,其中無銹蝕、無修補、文字圖案清晰的 “極美品” 更是不足 3000 枚。隨著銅元收藏市場的持續(xù)升溫,“物以稀為貴” 的市場規(guī)律在此幣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稀缺性直接推動其市場價值不斷攀升,成為藏家競相追逐的熱門藏品。
在工藝設計上,中華民國十五年每枚當二百文銅幣展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與地域風格。正面中央珠圈內刻有 “中華民國十五年” 字樣,字體工整秀麗,珠圈外環(huán)繞 “每枚當二百文” 字樣,清晰標明貨幣面值,兩側輔以對稱的花星圖案,整體布局均衡協調;背面中央為嘉禾圖案,嘉禾顆粒飽滿、紋路清晰,象征著豐收與富足,寓意國家安定、民生安康。銅幣采用優(yōu)質銅合金鑄造,幣身厚重規(guī)整,邊緣齒紋均勻清晰,歷經百年仍能保持較好的形態(tài),部分保存完好的銅幣還呈現出自然溫潤的包漿,展現出近代造幣工藝的精湛水平,具有較高的美學鑒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