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景舟紫砂壺
一、款識:早年書齋與藝名的雙重注腳
壺底的 “顧景舟” 篆書,筆意飄逸靈動,盡顯古樸自然之韻。“墨緣齋” 并非普通印款,而是顧景舟年輕時就讀 蜀山東坡書院 時的書齋題名,承載著他早年浸淫文墨、研習紫砂的青春記憶。此時的他師從紫砂名匠 儲銘,在傳統(tǒng)技法的熏陶中,逐漸形成個人風格,“墨緣齋景堂制” 便是這一階段的重要標識 。
更添意趣的是,壺把上部隱現(xiàn) “景記” 小字款。雖字形小巧,卻筆力凝練,與底款形成呼應 —— 這是顧景舟早期慣用的 “藝名 + 簡記” 落款方式,既符合文人制壺的雅趣,也暗藏其對作品的珍視,仿佛在低調(diào)訴說:“此壺出自我手,值得留存?!?br />

二、造型:傳統(tǒng)器型中的精工雕琢
觀其器型,處處彰顯顧景舟早年對 “形神兼?zhèn)洹?的追求:
壺蓋與鈕:圓蓋微弧,上置 寶珠形壺鈕,線條圓潤流暢,恰似夜空中溫潤的星辰;蓋頂預留穿繩孔,細繩系縛,既添古樸意趣,又實用防脫。壺身輪廓:壺肩呈優(yōu)雅溜勢,自然過渡至 鼓腹,腹身飽滿卻不顯臃腫,暗含 “藏氣納福” 的傳統(tǒng)審美;底部收為 小平底,穩(wěn)重大方,與整體造型形成 “上斂下敦” 的平衡感。流與把:壺流微曲,出水處線條利落,暗含顧景舟對 “注水流暢、斷水利落” 的功能性追求;壺把為 耳形彎把,貼合掌心弧度,握感舒適,且與壺流在視覺上形成對稱,盡顯制壺者對 “線與面” 關系的精妙把控。
尤為特別的是 口蓋契合度:蓋沿與口沿截面呈半圓狀,合蓋后形成 “天包地” 的飽滿弧線,工藝難度頗大,卻被顧景舟處理得嚴絲合縫 —— 輕推壺蓋,紋絲不動;傾斜倒水,蓋落不移,足見其早年已具備超凡的手工精度。

三、工藝:泥料、包漿與歲月的對話
此壺采用 紫泥 為胎,色澤深沉溫潤,歷經(jīng)歲月沉淀,外表包漿 “豐潤如膏,熠熠生光”:泥料:細看壺身肌理,顆粒隱現(xiàn)卻又細膩勻整,源于顧景舟對泥料的嚴苛甄選 —— 他堅持采用優(yōu)質(zhì)礦料,經(jīng)手工練泥,確保泥質(zhì)純凈、透氣性佳。燒制上,火候把控精準,胎體燒結(jié)成熟,故能呈現(xiàn) “肌理朗潤” 的質(zhì)感,即便歷經(jīng)數(shù)十載,仍散發(fā)著內(nèi)斂的光澤。包漿:包漿非一蹴而就,是茶湯浸潤、人手摩挲與時光氧化的共同結(jié)果。此壺包漿均勻自然,觸手溫糯,恰似老玉沁色,無聲訴說著它曾陪伴主人 “寒夜客來茶當酒” 的歲月故事。

四、時代意義:早期創(chuàng)作的 “成長見證”
顧景舟的藝術生涯可分為多個階段,“墨緣齋時期”(師從儲銘階段) 是他從 “匠” 向 “藝” 進階的關鍵期:此時的作品,既繼承了儲銘一脈的 傳統(tǒng)技法(如器型的規(guī)整度、工藝的精細度),又開始融入個人對 “文人氣” 的追求(如款識的書法韻味、器型的含蓄美感)。這把壺便是最好的佐證:它沒有后期作品的極致簡練,卻多了幾分早年的 “稚拙與認真” —— 每一道線條、每一處落款,都像是顧景舟在紫砂世界里 “筆耕不輟” 的日記,記錄著他從學徒到名家的蛻變起點。
在紫砂收藏領域,顧景舟早年作品因 存世量少、款識鮮明、工藝扎實,愈發(fā)顯得珍貴。這把 “墨緣齋景堂制” 款紫砂壺,不僅是一件實用茶器,更是一部 “可觸摸的紫砂成長史”:它見證了顧景舟的早年藝途,承載著民國時期紫砂工藝與文人審美的交融,更以其精湛的工藝、自然的包漿,訴說著歲月沉淀后的厚重價值。
當我們凝視它的一刻,仿佛能透過時光,看到年輕的顧景舟在書齋中,專注摶泥、篆刻的身影 —— 那是紫砂泰斗的起點,也是中國紫砂藝術傳承的珍貴切片。如果喜歡可以留言探討